电子邮件:
liaozp@iem.net.cn
liaozp@hrbeu.edu.cn
通信地址:
150080 哈尔滨市学府路29号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学院
简介:
廖振鹏,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简历)。从事波动理论和地震工程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波动理论,为摆脱传统方法处理开放系统中复杂波动问题的困境,七十年代末着手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并延续至今。开放系统边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交汇的一个领域,他及其合作者在这一领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论和透射边界条件是在国际上被多个学科学者引用的原创性研究结果之一,被称为廖氏吸收边界条件。其次,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84年从波速有限原理出发提出了波动有限元模拟的解耦思想和实现解耦的方法;其后对这一方法作了论证,并将它与透射边界研究结果结合,建立了近场波动有限元模拟时空解耦技术的基本框架。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大型复杂开放系统内波动的数值模拟,为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复杂目标散射、震源附近的波场和大型工程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条途径,并为继续发展此项技术提供了一个起点。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获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总结于专著《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他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结构动力学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我国地震安全性评定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他负责完成的大连市地震小区划以其开拓性曾获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地震出版社,1990)。
在以上研究领域内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并通过科研一线的合作研究培养了年青研究人员)。1990、1996和1998年分别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和“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7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振鹏教授目前关心的问题是波动的正演和反演。就正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大型复杂开放系统中散射和辐射的快速计算技术。发展这类技术对解决一系列科学和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解决波动反演的基础。就反演而言,他感兴趣的是波的逆散射和相关的信号分析技术及其在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他观察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研究结果仍远不理想,继续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他认为波动基础研究是跨学科的,从跨学科角度开展上述研究值得重视。他在波动的科学计算和相应的信号分析方面的工作涉及地震工程、结构健康诊断、非均匀介质中的电磁波、水声物理、水波动力学等领域。他希望有兴趣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在这一方向上更快成长,并希望通过合作研究、教学和研究生教材编写为此作出微薄贡献。因为,他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
简历:
廖振鹏:男,1937年2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无党派
现任职务: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
主要学历:1956.09—1961.12 清华大学土木系
主要经历:
1962.01—1978.10 中国科学院(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78.11—1985.02 工程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07—1982.08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85.03—至今 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07—至今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著:
较全的电子文本可在http://lzp.hrbeu.edu.cn/lunzhu.htm下载
教学:
研究生教学工作始于1979年,在人才培养和教材编写方面的主要工作如下:
人才培养:
通过科研一线合作研究已培养一批年轻研究人员,包括硕士14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以及其他中青年研究人员多名;目前合作研究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多人。名单如下:
(1)硕士
姓 名 | 学位论文题目 | 学习期限 |
王 阜 | 烟囱竖向地震反应的波动分析 | 1979~1982 |
刘晶波 | 非规则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散射波问题的数值分析 | 1982~1985 |
李大华 | 设计地震反应谱的标定及其应用 | 1983~1986 |
魏 颖 | 地震加速度图的合成 | 1984~1987 |
李小军 | 粘弹塑模型及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1984~1987 |
陈庆彬 | 工程场地速度构造的联合反演方法 | 1985~1988 |
张云涛 | 土结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 | 1986~1989 |
王自法 | 人工边界的对比与研究 | 1986~1989 |
石建梁 | 考虑土层不确定性的地震反应分析 | 1987~1990 |
崔建文 | 工程场地剪切波速测量的表面波频谱分析 | 1988~1991 |
曲建新 | 自由场面波数值模拟 | 1990~1992(结业) |
丁海平 | 地震动场的一种工程预测方法 | 1992~1995 |
侯兴民 | 土—结动力相互作用集中参数模型的初步研究 | 1995~1997 |
刘 恒 | 结构动力学方程的数值积分及应用 | 2002~2004(硕博连读) |
(2)博士
姓 名 | 学位论文题目 | 学习期限 |
刘晶波 | 波动的有限元模拟及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1985~1990 |
金 星 | 强震地震动场的工程预测 | 1989~1992 |
李小军 | 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 | 1987~1993 |
齐 凯 | 结构的主动和被动混合控制 | 1991~1994 |
关慧敏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的人工边界 | 1991~1994 |
袁晓铭 | 波函数展开方法在求解弹性波散射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 1991~1994 |
薄景山 | 地震危险性评定基础理论研究 | 1993~1996 |
崔建文 | 利用面波资料反演波速剖面的全局优化方法 | 1995~1998 |
韩 炜 | 一种全局—局部优化算法及其在桩基承载力反演中的应用 | 1996~2000 |
景立平 | 近场波动数值模拟若干问题的研究 | 1996~2000 |
李山有 | 重大工程结构的设计地震输入 | 1996~2000 |
丁海平 | 线性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的改进 | 1996~2000 |
周正华 | 地基土介质阻尼和辐射阻尼的数值模拟 | 1996~2000 |
陈少林 | 两相介质中近场波动的数值模拟 | 1999~2002 |
侯兴民 | 基础动力阻抗矩阵数值解答及其工程应用 | 1998~2002 |
(3)博士后
姓 名 | 研究报告题目 | 工作期限 |
韩林海 | 钢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震分析 | 1993~1995 |
吴宝国 | 大变形体暂态动力分析及计算机仿真软件开发 | 1993~1995 |
李 惠 | 粘弹性阻尼材料在结构及其内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研究 和底层大空间高层建筑的混合控制方法 | 1994~1996 |
关惠敏 | 时域局部人工边界的完善及稳定性分析 | 1994~1996 |
袁晓铭 | 岩土工程抗震若干问题研究 | 1994~1996 |
王兴贵 | 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航天器的对接动力学 | 1995~1997 |
张艳红 | 高拱坝结构抗震分析的若干问题 | 1997~1999 |
涂 劲 | 高拱坝抗震问题深化研究 | 2000~2002 |
丁海平 | 地震动空间相关系性研究 | 2001~2003 |
景立平 | 岩土地震工程中若干问题研究 | 2000~2002 |
李山有 | 断层对地震动影响及强震动观测应用研究 | 2001~2003 |
王小华 | 大涡模拟在湍流被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 2002~2004 |
(4)目前合作研究的中青年研究人员
现指导两名硕士生、三名博士生、两名博士后,并配合其他研究生导师共同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多名。合作研究的方向如下:波动数值模拟技术(内域处理,边界处理)及工程应用;信号分析与结构无损检测(油、水井管拄损伤故障诊断技术,桥梁损伤检测);水声回波分析(水下坝体损伤检测),信号分析与目标识别和图象处理;水波数值模拟,水下冲击波与船体的动力相互作用。
教材编写:
从1979年起为研究生开设波动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课程,编写了讲义《波动理论基础及其工程应用(1983)》和《波动理论研究生讲义(1988)》,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科学出版社,1996)。此书于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2002年发行第二版(四次印刷)。此外,他还编写过《工程地震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