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队伍
戴君武


戴君武,男,汉族,1967年11月生,山东昌邑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中国地震局“工程抗震防灾韧性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习经历:

2002.09-2004.08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习(合作导师:欧进萍院士、张敏政研究员)

1997.09-2002.0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张敏政研究员)

1994.09-1997.0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山建设专业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邓文樵教授、张敏政研究员)

1988.09-1992.07 阜新矿业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读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6.06-今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二级,2021),博士生导师,工程抗震防灾韧性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2019.03-今)

2010.06-2016.06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技发展部主任,研究员(三级),博士生导师

2005.09-2010.09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四级),博士生导师

2004.03-2005.07 美国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2003.09-2005.09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室,创新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1.10-2003.08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室,副研究员

2000.02-2003.11 先后两次赴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究,助研、副研

1992.07-2001.0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讲师


学术兼职:

1.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兼职教授

2.国际非结构性态抗震协会(英文简称SPONS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Non-Structural Elements)主席团成员

3.全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技术专家组副组长

4.全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实施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成员

5.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减隔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6.中国核学会结构安全与可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8.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

9.国际期刊《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副主编

10.中文核心期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副主编

11.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全国减隔震专家工作部委员

12.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加固与改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13.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4.天津市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5.河北省减隔震技术与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

16.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会专家

17.黑龙江省消防总队特约研究员

18.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哈尔滨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

20.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结构组组长)、学术评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性态抗震设计理论、抗震鉴定与加固理论与技术、文物与设备以及建筑减隔震理论与技术、地震现场灾害评估与应急搜救理论与技术等研究。


主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抗震韧性的建筑非结构部件楼层设计反应谱研究,58万元,2021-2024年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及城市群地震重灾区现场人员搜救技术研究,2135万元,2018-2021年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瓷柱型高耸电气设备多重环式调谐质量阻尼减震技术研究,87万元,2015-2018年

4.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城市工程系统地震安全性及可恢复性评价理论研究,242万元,2014-2017年

5.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专题:基于多性态需求的结构地震安全关键技术研究,355万元,2012-2014年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高烈度区工程结构易损性研究,192万元,2012-2014年

7.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不同建筑废墟结构被压埋人员搜救关键技术,503万元,2012-2014年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失效机理与抗倒塌能力评估,37万元,2011-2013年

9.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基于GIS的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科学化决策辅助系统,100万元,2008-2012年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3D瞬态参数特征分析的直下型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破坏机理研究,24万元,2007-2009年


科技奖励及荣誉:

1. 2021年7月,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奖名称“馆藏文物减隔震防护技术研发与应用”

2.2020年12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获奖名称“高烈度区多高层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抗震加固修复技术”

3.2019年12月,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7),获奖名称“深圳合建式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4.2018年12月,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获奖名称“地震现场调查评估工作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及应用”

5.2017年12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获奖名称“大跨空间结构强震损伤演化机理及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

6.2016年1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六),获奖名称“大型复杂结构在线混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

7.2002年10月,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3),获奖名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8.2002年8月,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四),获奖名称“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缩尺模型一致相似律及其应用研究”

9. 2021年7月,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先进个人

10. 2020年12月,入选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

11. 2020年12月,入选中国地震局“工程抗震防灾韧性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12.2019年6月,入选黑龙江省头雁团队骨干人才

13. 2019年1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4.2008年12月,荣获全国地震应急救援先进个人

15.2007年,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三批人选


标准编写:

[1]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编委

[2] 国家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标准(GB 50267-2019)》,编委

[3] 建筑行业标准《建筑震后应急评估和修复技术规程(JGJ/T415-2017)》,编委

[4] 国家标准《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19428-2015)》,编委

[5] 建筑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2012)》,编委

[6] 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GB/T18208.3-2011)》,编委

[7] 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 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18208.4-2011)》,编委

[8] 国家标准《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GB/T27932 -2011)》,编委

[9] 国家标准《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初评估(GB/T27933-2011)》,主编

[10]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编委

[11] 建筑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编委

[12] 国家标准《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24335)》,编委

[13] 国家标准《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24336)》,编委


科技论著:

截止到2020年末,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65项。代表性论著有:

[1] Tao Jiang;Junwu Dai;Yongqiang Yang;Yongbin Liu;Wen Ba. Study of a new-type of steel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0 (SCI & EI)

[2] Yongbin Liu; Junwudai; Yongqiang Yang; Tao Jiang. Novel uniaxial concrete constitutive model considering bond-slip effect.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0 (SCI & EI)

[3] Junwu Dai;Jiguang Chen;Chenxiao Zhang;Guibo Nie;Yongbin Liu. Seismic Damage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Study of Lushan Middle School Gymnasium.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2020(SCI)

[4] 戴君武等,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之工程震害,地震出版社,2018

[5] Daijunwu, Yang Yongqiang, Bai Wen. Shaking Table Test for the 1:5 Architectural Model of Qin-an Palace with Wooden Frame Structure in the Forbidden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2018(SCI)

[6] Boyuan Shi, Junwu Dai, Wen Bai & Yongbin Liu. Investigation on the building structural damages of the Kathmandu nine-story Basantapur Tower in 2015 Nepal M8.1 Gorkha earthqu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2018(SCI)

[7] Xiaoqing Ning;Junwu Dai;Wen Bai;Yongqiang Yang;Lulu Zhang. Seismic Protection of Cabinet Stored Cultural Relics with Silicone Dampers. Shock and Vibration.2018(SCI)

[8] Wen Bai; Junwu Dai; Huimeng Zhou;Yongqiang Yang;Xiaoqing Ning.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n multiple tuned mass dampers for seismic protection of porcelain electrical equipment.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7(SCI & EI)

[9] 孙景江、李山有、公茂盛、戴君武主编,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地震出版社,2016

[10] DAI Junwu, QU Zhe and ZHANG Chenxiao.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seismic damage to two steel space structures during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9, No.4, 473-480, 2013.(SCI)

[11] 金焕,戴君武, 外廊式RC框架结构教学楼的抗震性能研究,土木工程学报,46(5s):72-77. 2013 (EI)

[12] Weng Xuran, Dai Junwu (2013)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for a super cooling tower. ASC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efforts i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38:105-112.(EI)

[13] 白文婷、戴君武、冯国忠 (2012) 核电厂结构的不同规范土-结相互作用的阻抗函数比较,土木工程学报,45(s2): 109-112.(EI)

[14] 白文婷、戴君武、冯国忠(2011)核电厂核2级承压管道抗震设计规范对比分析,核动力工程, 5(32): 59-64.(EI)

[15] 戴君武,王艳茹,张茂雨 (2011) 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37(s):115-119.(EI)

[16] Roberto Meli, Junwu Dai, etal. Seismic Design Guide for Low-Rise Confined Masonry Building. EERI & IAEE, 2011

[17] 单慧敏,戴君武 (2010). 现浇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模式影响浅析,土木工程学报,43(s1):169-172.(EI)

[18] DAI Junwu, Wang YR, Guan QS, Qi XZ, Yang XS, Mai Tong, George C. Lee (2009) Three dimension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s and building response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8, No.2, 287-299.(SCI & EI)

[19] 戴君武,张敏政,白文婷 (2006) 组合脉冲激励对结构的作用效应[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38(8):1394-1397.(EI)

[20] Dai Junwu, Tong M, Lee GC, Qi X and Bai W (2004), Dynamic Response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Pulse Sequenc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3(2): 157-169.(SCI & EI)


人才培养:

200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截止到2021年7月,已培养毕业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45名;现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9名。


联系方式:

电话:0451-86652883

邮箱:junwu@ie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