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队伍
王雷


王雷,男,黑龙江哈尔滨市,工学博士,副研究员。


联系方式:

电话:0451-86652654

邮箱:wanglei_hlj@hotmail.com


研究方向:

振动仪器传感器的开发与研究,振动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


工作经历:

2006.12—至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测量仪器研究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震动观测中心,副研究员

1994.7-2003.7,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非标设计室,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教育经历:

2006.09—2012.0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博士,导师:杨学山 研究员

2003.09—2006.0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导师:杨学山 研究员

1990.09—1994.07,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气工程,学士


科研项目:

1.测震仪器质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国际标准研制 协作任务:地震计自校准实验验证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经费178万(分项58万)分项负责人

2.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动观测仪检定装置的检测技术及规程研究,参加

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城市燃气管网地震安全监控和紧急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主要参加

4.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面上项目,2021B02,分布式闭环型全定制MEMS数字加速度计研究,参加。

5.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燃气管网地震紧急处置开关装置研发,参加

6.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新疆克拉玛依市燃气管网地震安全控制系统研究,参加

7.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面上项目,2017B15,高精度闭环型MEMS加速度计研究,参加。

8.中央及公益性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振动传感器在线自校准的国际标准预研究,参加

9.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DQJ-3型高精度、大容量数字强震仪攻关 (CC09G004), 2009~2011,参加。

10.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智能二维倾角仪及其在防灾中的应用研究(2008B03),2008~2010,参加。

11.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六自由度地震动观测系统的研制子课题(200808051),2008~2011,参加。


发表论文:

1.王雷,杨学山,高峰,等,地震动谱烈度传感器设计,传感器与微系统,2016,35(3),80-82

2.王雷,杨巧玉,马洁美,等,反馈式地震计自校准实验方法及不确定度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6,25(6),86-92

3.高峰,王雷,杨巧玉. 城市燃气管网地震紧急切断装置应用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9,39(04),213-217

4.孙志远, 王雷. 强震观测用MEMS型加速度计研究. 世界地震工程[J],Vol34(3) ,2018.

5.王雷 高峰,新型数字强震仪关键技术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6)

6.王雷 高峰,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13(6)


专利及其他成果:

1.王雷,高峰,魏继武,六通道强震记录及强震记录系统,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621444498.1

2.王雷,安欣,杨巧玉,高峰,一种内置有校准线圈的加速度传感器自标定系统,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520896148.8

3.王雷,高峰,一种测量地面震动强度的谱烈度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520601634.2

4.高峰,王雷,无源伺服地震转动速度计,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610895233.1

5.王雷,高峰,一种数字强震仪监控系统,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352948.4

6 .强震动数据处理软件 软件登记号:2020SR1563318

7 .MC-2 64通道振动数据采集器监控软件 软件登记号:2020SR1634916

8 .数字式三分量加速度计嵌入式软件 软件登记号:2020SR1642629

9 .地震动谱烈度传感器嵌入式软件 软件登记号:2017SR333176

10. 振动台校准软件 软件登记号:2020SR1560311

11 .燃气阀门紧急切断装置嵌入式软件 软件登记号:2021SR1684523


参与多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实验,验证工作。其中包括:

2013年-2017年参加了ISO16063.45 In-situ calibration of transducers with built in calibration coil 国际标准的起草,实验验证,数据分析,该国际标准2017年5月已发布。

2014年-2017年参加了国家标准GB/T 20485-42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高精度地震计的重力加速度法校准》的制订,2018年3月15日发布。


获得奖励:

2021年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科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