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媒体播报

龙头新闻:“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孙柏涛:勇攀地震科技高峰 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发布时间: 2023-08-02 点击数量:635


走进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简称“工力所”),文化墙上的一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震后的断壁残垣间,深肤色卷头发的救援人员围住一位中国专家,他身穿橘黄色国际救援队服,正全神贯注地讲解着。这是工力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柏涛,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专家参与指导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现场救援的场景。

孙柏涛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现场

作为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评估专家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专家,他曾带队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尼泊尔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救援技术演练、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等。

汶川大地震后,他受命第一时间带领研究所10名科技人员,直奔现场救援、开展灾害评估,一干就是九十九个日夜,被誉为“炼有火眼金睛的定海神针”。

他曾连任两届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中国国家代表及执行理事,是11位理事中唯一的中国人。他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柏涛在伊朗开展国际地震救援

7月30日,中央宣传部、应急管理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先进事迹,孙柏涛等十一名个人和两个集体荣获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荣誉称号。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学者,他三十余载勤耕不辍。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然奋战在地震科研一线。他说,“做好地震行业科技支撑是我的本职,更是我们地震科技工作者一直坚守的信念!”

使命 用科技与死神较量

1989年,伴着拂面的秋风,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孙柏涛,进入工力所工作。从那一刻开始,青春与信仰相伴,使命与责任同行。

垮塌的房屋横梁死死压在一名妇女身上,且大部分被废墟掩着,因周围还有幸存者,无法清理废墟。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现场,孙柏涛凭借深厚扎实的科研积累,快速判断周围环境,排除结构垮塌的各种可能,当机立断指挥救援队用千斤顶,顶起横梁扩大空间,救下了这名幸存的妇女。

孙柏涛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

绵竹市一家汽轮机厂倒塌的一座办公楼底层,埋着10余名职工。救援人员担心倾斜的建筑会在余震中出现危险,救援行动开展受限。作为结构专家,孙柏涛细致勘察后果断判定:楼房暂时处于稳定状态,可迫近救援。在他的指导下,救援队员大胆施救,经过8小时奋战,成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极大地鼓舞了救援队的士气,随后连续救出了多人。

地震中救灾就是与死神争斗。映秀镇是震中区,公路阻断,水路也走不通,为得到第一手资料,孙柏涛带人爬山越岭,山下就是翻滚水浪的岷江,他们冒险攀山到了映秀镇。没有帐篷,没有睡袋,夜里就倒在石板路上睡觉,蚊虫叮咬就不必说了,随时都有余震的袭击。老乡感动了,说,“你们这是在玩命!”

在汶川的九十九个日夜里,孙柏涛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有人问他怕不怕时,他脑海中闪过的是废墟中求生的眼神和人们被救时感激的泪水,他说:“一切为了生命,这是地震工作者该有的担当”。

孙柏涛(右)在汶川地震现场

作为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安全鉴定和科学考察组组长,孙柏涛先后主持了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等国内十余次重大地震现场应急和科学考察工作。作为评估专家参加了九寨沟7.0级地震、玛多7.4级地震等国内多次破坏性地震的灾情核查评估工作,为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内外的百余次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和烈度评定等工作中,他积累了大量建筑结构震害实地调查数据和经验。

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三十多年来,孙柏涛在地震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结构工程等研究领域努力攻坚,并把思考化作坚毅而又扎实的行动。

2017年,孙柏涛联合谢礼立等12位两院院士和30多名业内知名专家,发起成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凝聚全国地震工程优势科技力量,通过实施“韧性城乡”科学计划,发展防震减灾新技术,大幅提高城乡可恢复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不断提升我国地震安全水平,“韧性城市”建设理念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孙柏涛(左)参加第二届韧性城乡与防灾减灾论坛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的重要基础工作。2019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摸底。孙柏涛团队凭借多年积累,组建专班研发评估软件系统,建立模型和方法,编制技术标准,支撑完成省、市、县三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

2020年至今,孙柏涛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探索开展城市大震巨灾情景构建工作,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评估并应对震灾风险。形成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余项,有力推动了我国震害预测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有效指导了防灾规划、应急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他研发了国内首个向政府、行业、公众免费开放的HAZ-China(灾害-中国)智慧云服务平台。实现了震前、震时、震后全过程、一体化的地震灾害预测、模拟与评估,为政府、行业人员以及公众提供防震减灾服务。

孙柏涛受邀在第15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不知疲倦地耕耘,定有丰盈的收获。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和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3部;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2项。

育才 做青年学生领路人

工力所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被誉为“培养地震工程人才摇篮”。几代人始终保持科研定力,传承优良学风,培养了一批批品德优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地震科技人才。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孙柏涛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实践出真知,做有用的学问”的育人理念,带领学生以理论学习为根基,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孙柏涛在第11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作为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技术组专家,孙柏涛拓展全国风险评估数据收集新思路,带领学生们到田间地头、老旧小区,到易损性高、抗震性能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区域调研,详细了解全国不同地域房屋的建造特点,分析讲解房屋的每一个细节,以身作则,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群雁高飞,要有头雁引领。他为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倾尽了大量心血。目前,已经培养出博士18人,硕士48人。学生们都说:“我们在孙老师身上学知识,更学他的做人。”学生们不会忘记孙老师的教诲,“用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灾害抗争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国家把这副担子交给我们,很重,我们必须承担。这是死难者的呐喊和生者的企盼!”

这种精神浸润着青年学子,心怀责任与梦想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一批优秀学生成为了国家抗震事业“排头兵”、科研创新“挑担人”,成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带领这支思想过硬、能力过硬的科研团队先后两次入选中国地震局科技创新团队,并荣获“第三届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三十载春华秋实。孙柏涛以一颗赤诚之心,诠释着对国家科研事业的忠诚,还有那份对人民生命的敬畏。


(图片和视频由工力所提供)

通讯员:张悦;记者:彭溢;编辑:周姿杉;审核:彭溢;统筹:王玮


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5391209499689984

<

上一篇

中国新闻网:孙柏涛:坐“冷板凳”攀地震科技高峰,赴“最前线”践防震减灾使命

>

下一篇

【科创中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编辑:《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编辑赵真